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
导语: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被收录入《全唐诗》,《渡荆门送别》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以下是学习时间啦!小编为大家整理《渡荆门送别》的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渡荆门送别
导语: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出蜀漫游时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五言律诗的形式展现其出蜀后的壮游景色和离乡留恋的情思。本文将从诗体分析、赏析解析等方面对这首诗歌进行深入探讨。
诗部:
诗中“朝代”为唐代;“作者”明确列为李白;后三行分别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这一句引出诗人这次出蜀的目的和意图。整体上,诗的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展现了李白青年时期的诗歌造诣。
赏析: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深度解析:
第一联:“朝代:唐代;作者:李白”直接点明了诗歌创作背景和特点。
第二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描绘了诗人出蜀后的壮游景象,表现了他内心的情感与离乡留念的情思。这里的“荆门外”具体指出了出船的位置,而“来从楚国游”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渴望与远离的愁思。
第三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出境后的自然景色。前一句“山随平野尽”形象地表现了船驶至荆门后,山体逐渐消失, landscape变得开阔;而后一句“江入大荒流”则进一步展示了江水奔腾,与原野相接的壮观景象。
第四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里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前两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既展现了月亮在水面的倒影,又巧妙地运用了“云生结海楼”的画面来营造出开阔高远的艺术效果。
第五联:“江流直水流,天开照大荒。”最后一句通过描绘江水的奔腾与天空的广阔相映成趣,进一步强化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和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同时,“江流直水流,天开照大荒”一句,也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增强了诗作的艺术效果。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映天圆倒,云生结海楼。”这首诗在前半部分已经描绘了出境后的自然景象,而后三句则通过进一步的描述,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里的“月映天圆倒”一句,既表现了月亮在天空中的倒影,又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增强了诗意的效果。“云生结海楼”这句更是通过对山川景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独特理解和欣赏。
颈联:“江横万丈阔,浪淘尽千古功。”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江河壮阔与自然成就的赞美,同时也表现出其与自然的情感联系。后两句“水涨船高不进深,天低地平不挂 hook”则进一步通过寓言般的语言,形象地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情谊。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离乡之情的无奈与渴望。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后的壮游景色、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李白青年时期的诗歌造诣。诗中“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一句,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表现了其内心的愁绪;后三联则通过江河与天体相映成趣的描述,进一步强化了其对大自然的情感投入。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李白青年时期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其对社会、自然等领域的深刻理解。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