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赠汪伦》的教学设计思考
一、教学目标
- 知识掌握: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理解《赠汪伦》,了解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主题。
- 情感体会:通过学习,学生感受到李白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体会到送别诗的深情之处。
- 文化传承:了解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准备
- 课件设计:
- [课件一]:李白的相关经历、诗句及简单介绍。
- [课件二]:汪伦的故事、诗歌创作背景及历史背景。
- [课件三]:《赠汪伦》的具体注释和关键词提取。
- 资料查阅:
- 搜索相关的古诗词(如李白的其他诗)。
- 查找关于汪伦的历史资料,了解他们在诗歌中的互动。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复习导入
- 活动1:通过提问的方式回忆李白的相关诗句和故事。
-
样例问题:
- 李白的诗有哪些?
- 李白的哪些诗最经典?
- 李白的作品中有什么独特的风格?
-
活动2:介绍汪伦的故事,引入“赠汪伦”的背景。
- 简要讲述李白和汪伦的友谊故事,并呈现《赠汪伦》。
2. 深入交流
- 活动3:结合历史资料,开展讨论会。学生围绕主题提出问题,教师引导思考。
- 题目:“李白与汪伦的故事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 学习古诗
- 活动4:分步骤学习《赠汪伦》,包括朗读、理解及提问。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
结合资料,解释诗句中的细节和主题。
-
活动5:小组讨论,探讨诗句的含义。
- 样例问题:
- “水深千尺”是什么意思?
- “不及汪伦送我情”如何理解?
4. 拓展延伸
- 活动6:选择一些古诗进行朗诵会表演,突出“赠汪伦”的主题。
- 市例要求:“每班上一场,每个学生都要展示一个自己喜欢的古诗,内容可以是自己的理解或相关的故事。”
5. 总结回顾
- 活动7: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强调情感和文化的重要性。
- 活动8:布置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赠汪伦》的小文章。
四、评价与反馈
- 知识掌握:通过朗读和理解,学生完成相应的作业。
- 情感体会:在互动中参与讨论,表达观点,感受诗歌的深情。
- 文化传承:通过分享历史故事,增强民族认同感。
五、教学设计优势
- 系统性:从导入到拓展,层层递进,确保学生逐步掌握知识。
- 文化气息:融入历史人物和名胜古迹,增强文化感染力。
- 互动性:通过讨论和表演,提升课堂活跃度和学习效果。
六、改进方向
- 细节设计: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具体互动,如提问、小组讨论,促进参与感。
- 资源准备:提前收集资料和诗歌,确保学生有充足的信息支持理解。
- 时间管理:合理分配各环节的时长,避免疲劳或浪费时间。
通过以上思考,可以更好地设计《赠汪伦》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感受古诗的魅力。
教学设计:赠汪伦
教学目标:
- 较好地背诵并理解李商隐《赠汪伦》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知道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豪放飘逸,表达了真挚的情怀。
- 激情分享,会编一些送别诗,表演送别的故事。
教具准备:
- 《赠汪伦》古诗课件
- 《送别》磁带(或纸条)
- 帮助学生记忆李商隐诗句的常用词汇:行闻、深千尺
一、复习古诗、揭题
-
齐读课题:齐读《赠汪伦》,提问:“老师今天要教我们学习哪首歌谣?”(板书:25古诗)
-
引出李白和汪伦:
- 李商隐(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喜欢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来表现真挚的情感。
-
王维(汪伦)也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写了很多送别诗。
-
提问引入情感:“李白和王维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你们能想象出他们之间的友谊有多深吗?(思考片刻)”
二、理解诗意、背诵
- 逐句讲解:
- “李乘船向西去”,描绘了李白离开汪伦后的离别情景。
-
“闻见桃花潭水深千尺远”:“行闻”指的是李白听到的,桃花潭的水有“千尺远”的深浅感,“深千尺”表达的是情感深厚的程度。
-
体会意境:
- 通过歌声和桃花潭的深浅来表现友情的真挚。
-
“及依依惜别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之情,但又留有遗憾。
-
背诵整首诗:
- 将整首诗念一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问:“你们能记住哪些部分吗?”(逐句背诵)
三、互动环节
- 编送别诗:
- 每位同学编一首送给王维的送别诗,要求用一些典型的送别诗来对比。
-
读一读编写的诗,小组交流。
-
表演送别故事:
- 提供纸条或磁带,让学生编一个“送别”的故事。
-
老师可以扮演李白,描述在桃花潭边的场景,学生模仿老师的行为,继续写下去。
-
诗歌朗诵比赛:
- 如果时间允许,组织学生朗诵整首诗,并要求押韵。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 思考题目:
- 看书后,你想编出哪些送别诗?它们分别是哪一首?
-
有没有其他老师也会写类似的故事?
-
写小故事:完成《赠汪伦》之后,可以尝试写一件自己经历的事情,描述自己的朋友,模仿李白和王维的真挚情感。
-
背诵经典诗:
- 让学生背诵李商隐多首送别诗,如《行白日知音》、《送别》等。问:“你们会背这些诗吗?谁背得最快?”(时间有限,可以适当引导)
五、总结
-
回顾整节课:李商隐和王维之间深厚的情谊,李白的豪放与汪伦的深情。
-
激励分享:
- 鼓励学生珍惜友谊,就像李白和王维一样,珍惜自己的友情。
-
老师要记住:“时间是有限的,但友情却是永恒的。”
-
布置作业:课后可以写一篇关于《赠汪伦》的小故事或续写一篇文章,与朋友们分享。
板书设计:
``` 25古诗 赠汪伦 李商隐 --- 行闻--- 王维 --- 深千尺
```
---行闻--- 李乘船向西去。 ---闻--- 王维听见桃花潭水深 ---行--- 唤起真挚情谊 ---闻--- 深千尺 ---行--- 老师:我的情感真真真。 ---闻--- 深千尺 ---行--- 朋友之间的情谊永远都不会远去。 ```
《赠汪沦》课堂设计
一、教材与学生分析
- 整体教学目标:
- 理解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情谊,感受友情的深厚。
-
通过配乐诵读古诗,增强语言记忆和情感表达能力。
-
个体差异分析:
- 学生可能在遇到具体场景时感到抽象,需要借助具体的例子来理解。
- 部分学生可能对古诗的语言不够熟悉,需要逐步引导。
二、教学设计
1. 复习引入(5分钟)
- 问题回顾: 历史人物的友谊故事,如屈原、陶渊明等。
- 音乐渲染: 使用配歌播放《 Bridge》插曲,营造友情氛围。
2. 教学正文(30分钟)
- 教材解读与讨论(5分钟)
- 提出问题:“你知道汪伦会唱哪些歌吗?”
-
讨论:《桥》,《朋友再见!》等歌词的特点。
-
配乐诵读(10分钟)
- 借助配乐,逐句解读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 强调“千尺”象征“情谊深”、“不及”点明主题,“及得”表达友情延续。
3. 情感体验与创作(25分钟)
- 互动活动:
- 写一篇关于友情的作文,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
- 参与创作《桥》,表演自己创作的作品,展示学习成果。
4. 总结提升(5分钟)
- 总结情感: 指出诗中“及得”和“不及”的对比,体现情谊的延续和深沉。
- 鼓励活动: 提出参与其他送别主题诗歌创作的建议。
三、教学资源与工具
- 教学用具:
- 配有配乐的音乐视频(如《桥》)。
-
教材中的经典诗歌,学生自读本课内容。
-
教学方法:
-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思考。
- 借助音乐渲染情感,增强理解。
- 鼓励创作表达,深化理解。
四、注意事项
- 节奏感与引导: 切合学生兴趣,逐步引导,避免单一化处理。
- 互动式学习: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参与,确保学生深入理解。
- 个性化回应: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调整节奏和内容。
五、作业
- 写一篇关于友情的作文。
- 创作一首送别诗,模仿《桥》的风格。
通过以上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赠汪沦》,并通过互动和创作深化情感。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